董平:阳明心学的定性及良知的公共性与无善无恶
宋明儒学非常注重对心性的修习和证悟,并且借鉴了佛教静坐方法。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就是菩萨道。中土所传三本《华严经》,以唐译八十卷本最全,但唐译四十卷本最后一卷为八十卷本所无,而晋译六十卷为华严宗创立者所依经本,因此,应以四十卷本末卷补入八十卷本而成全珠,同时应参照六十卷本以观华严禅传承全貌。
在天台智者大师那里,顿教是从佛陀教化弟子的方式作出的判释,属于化仪四教,法藏将其混入化法判教体系中是不能成立的。心心念念修习菩萨妙行。四、不乐听闻诸波罗蜜,假使闻说,而不修行。世间一切诸凡夫,信是法者甚难得,若有勤修清净福,以昔因力乃能信。观尽虚空遍法界有无量微尘数佛,将自己化为尽虚空遍法界无量微尘数普贤菩萨,一一菩萨以坚固信解、清净三业礼拜诸佛。
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况复持诵为人说,如法修行真实解。菩萨远离凡夫声闻二边执著,这是非有非无的中道,华严禅者要依此中道修行。但佛教认为,这不过是西方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的妄想设想出来的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根本是没有的。
这当然不是释迦牟尼所说的空。下一步,就不知道是用拳头去还是用恶语相向了。该经的原话我希望大家不要看了,因为要在文字上疏通经文得花不少时间,我这里就阐述他的意旨。有的不舒服是很微细、很隐秘,乃至我们的意识都意识不到,这一类身心状况佛教也叫做痛苦。
遇到这种状况,应当如何面对我们的精神才不至于受到折磨呢?我们中国古代的那些智慧大师们很精明,他们对这一类问题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如果有不同的意念出现,就意味着我们的意识就像一条由刹那生灭不已的念头所构成的河流,此即所谓意识流。
这种苦乐观不把他的苦乐诉诸于命运,也不诉诸于其他的什么东西,它认为这个问题是没办法回答的,苦来了就受苦,乐来就享乐。我们都知道,人一生下来,在他的一生中,一定会遭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讲呢?由于意志处于无意义的状态,处于痛苦和快乐两极交替转化的状态,理性、情感乃至肉体都跟着体现为一种痛苦的状态。布施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平等施。
发芽起来还得有相应的护理工人对它护理,这颗树才长得起来。坚信了这一点要干什么呢?佛教说是为了断除痛苦和烦恼,因为种种苦恼的根本原因,就是把刹那生灭的现象当成了有永恒实体支撑的现象,就是去执着地寻找那个不变的实体。我这样讲,不知道大家明不明白我的意思?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你布施到庙里面的钱,这一念善心该结什么善果,到时候它一定还结什么善果。
佛教的缘起性空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缘起,缘起缘起,就是指一个现象因为各种条件聚集在一起才得以产生。有些人就因为这样的苦弄成神经病了。
在布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想:你呀,张三、李四、王麻子,你接受了我的布施,是我在布施给你。怎么办?当然,大家想到的就是去医院喽。
这里我要跟大家讲清楚什么叫做空,什么叫做缘起性空。这是历朝历代许多人,特别是理论家、哲学家们挖空心思想解决而至今仍然不得其解的问题。这个病不是简简单单的感冒发烧而已,而是将要走向死亡的病,所谓一病不起的病。今天我在这两个标题里面所用的佛教和佛学,是在同义词意义上用的两个概念,就像启明星和金星,两个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指同一颗星。不过,我这是一个譬喻,不是歧视性的语言,大家千万不要这么理解。一般的人,或者说儒家和其他的很多派别,都认为人的生命的降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儒家甚至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要多生、优生,要创生,佛教抬头就一杆子捅到儒家的心脏里面,这还了得。
"你怎么逃避?什么叫"同床异梦"?离心夫妻。所以,在佛教看来,病也是苦。
宝玉当然并不是这样的人,这是林黛玉自己在描述她的相思之深与苦。第一个部分就是情感的痛苦。
好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第二个方面的是必须作为的内容。
所以,如果处理不好理性,它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这是一类信仰神教者坚持的苦乐观,他把他生命中遭遇到的肉体精神的苦乐完全看成是神的意志在他身上的体现,苦是神在考验我,乐是神在奖励我。佛教所谓精神的痛苦,我将它分成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层面。我们先看看肉体的痛苦。
有发掘队接到报警电话,很快赶去掘地三尺,但连新娘的头发、指甲都没有见到,更不用说尸首了。我小孩前不久看了一本《人类未解之迷》的书,回来告诉我:埃及有一条大街专门吞吃新娘子,刚结婚的新娘跟新郎如果一块经过那个地方,新郎它不理,但是新娘过处马上就出现一个大坑把她吞下去,吞下新娘后大坑马上又完全恢复原状了。
这智慧二字一出来,言下之意是说前面那些苦乐观都是非智慧的了,佛教确实就是持这个观点。如果在不同词义上使用时,佛教是指佛陀的一切教义内容,佛学是指佛陀的教义内容里带有理论性、系统性的部分内容,它由三个部分所构成,第一个部分是佛教伦理学,第二个部分是佛教禅定学,第三个部分是佛教智慧学,即通常所谓戒、定、慧三学。
佛教说,正是由于这样,我们才可以变化,要是我们的意识永远都是那个样子,我们就如同木石一样,怎么可能发生情感、观念、信仰等方面的变化呢?所以佛教认为,人的精神世界里面同样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众:念啊……)那就念最后四句:"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他永远怀有希望,但这希望一次又一次变成失望,极有可能到后来就是绝望,所以"生离"的痛苦一点不比"死别"弱。接着讲一讲怎么样布施,这也是很讲究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的意识一直停留在欣赏校园的状态,现在就没法讲课了,那就是发呆了。第三是神定论的苦乐观。
你通过违法乱纪获得钱财的因自必结成相应的果,到时候该坐牢还得坐牢。按照佛经里面的描述,说一个小孩的最初状态是受精卵,然后渐渐长成胚胎,渐渐长出五脏、四肢等等。
布施完以后,如果我们回想:唉。那是什么形象啊?简直就是"衣带渐宽(众:终不悔)"。
行是由前面的想引起的进一步意识活动,还不是身体和语言的行动。在佛教看来,一切世界的现象都是缘起性空的现象,这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也是它最基础的观点。